|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千里淮河穿城而过,扼南北之要冲的蚌埠,近年来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皖北医疗中心城市建设,先后获批2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和1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蚌埠市中医医院获省级中医医疗中心、省级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将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写入区域“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推动中医药文化蓬勃发展,传承中医药文化瑰宝,在中医药文化资源转化、服务体系重构等重点领域重点突破,为特色中医药文化增添新魅力。 蚌埠市积极挖掘中医药资源,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按照“建高地、强基层、提能力”的目标,以蚌埠市中医医院为主,其他县级中医医院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辅,提升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蚌埠市中医医院是一所中医特色浓厚,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甲等中医医院,是推进蚌埠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2018年,成功获批为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基地,同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级甲等中医医院。2021年,成功获批安徽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第一批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安徽省中医应急基地、安徽省疫病防治基地、安徽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现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建成了先进的医疗、教学、科研平台,并已形成技术过硬的梯次人才队伍。 近年来,医院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纳入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建设典型案例。蚌埠市辖三县中医院奋楫前行,协同发力。怀远县中医院获评中医医院,固镇县中医院完成医院设置许可。三县中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明确中医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共覆盖人口达82.33万余人,占县域总人口的42.04%。 蚌埠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海、江苏等高水平医院优势学科进行深度合作。“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不断深化与长三角知名医院与专家的合作力度,采取定期坐诊、设立医生工作站、驻院指导等方式,培训带教本地医生辨识和解决疑难杂症,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加快补齐临床诊疗短板弱项,一系列高端技术在蚌实施,满足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医疗健康需求。 以甬蚌合作为契机,与宁波市中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在提升医院学科建设、医疗技术、科研能力等业务发展的同时,紧扣中医药文化推广与中医药产品设计等项目,积极对接宁波专家,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2023年,蚌埠市第一批优势(特色)专科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五河县中医院骨伤科中期评估、市中医医院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建设中期评估全部顺利通过。 蚌埠市委编办在核定市本级及市辖三县中医医院编制550名基础上,将市中医医院和怀远县、固镇县中医医院纳入编制周转池改革试点范围,明确中医医院周转池编制用于引进中医药专业人才不低于总数30%,有力保障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招聘人员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线岗位、紧缺岗位进行倾斜,充实基层中医药医疗队伍。加大高端中医药卫生人才引进,从上海、江苏等地柔性引进医疗领域相关专家,蚌埠市中医医院与国医大师唐祖宣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立国医大师工作室,引进蚌埠市属医院首位中医医学博士后李咏梅,建立博士后工作室;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柔性引进长三角名中医,建立颜乾麟名医工作室。一家家名医与博士工作室在蚌埠落地生根,出类拔萃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传承创新发展蓄满蓬勃后劲。 将中医药及中医药健康养生写入《蚌埠市生命健康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区蚌埠片区和高端医药产业园作用,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培育中药新企业。2023年成功引进中医药项目2个,总投资近3亿元。做大做强本土中药产业,怀远县包集镇重点发展艾草产业,引导群众发展艾草庭院经济,打造“艾草特色小镇”;怀远县双桥镇与安徽科技学院联合申报成功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金银花GAP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旅游、养生、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培育新业态,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品牌。万绿生态园、禾泉农庄被确定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为蚌埠中医药强市建设擘画出一幅宏伟蓝图,更坚定了信念和决心。 蚌埠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主线,走出了一条体现特色、引领方向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 蚌埠市中医医院与荷兰综合物理康复治疗协会签约合作国际疼痛神经科学教育研究项目,联合建立国际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为荷兰、俄罗斯等外籍患者开展常态化国际远程会诊,通过线上云诊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中医药治疗和康复方案。外国友人纷纷慕名来到市中医医院求访名老中医,对“中医绝活”赞不绝口,不住感叹传统中医的神奇。蚌埠市一直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让中医药走出国门,实现中医医疗资源的跨国界共享,助力中医药学术水平国际化,不断擦亮中医药文化名片。 蚌埠市以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为目标,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6届“冬病夏治康养三伏节”与“膏方健康养生文化节”,以及多场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组织中医专家团队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通过体验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治疗项目,教授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大力推广中医药保健知识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把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播下去,把中医药健康服务延伸下去,把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下去。 同时,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银针行动”和“十病十方”,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提供6类10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规范提供4类6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群众提供了零距离接触中医、感受中医文化的机会,让更多百姓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和对中医文化活动的参与感、获得感与认同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蚌埠市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夏季开展以“三伏贴”为代表的“冬病夏治”疗法;秋冬季开发“止咳棒棒糖”“消食化积棒棒糖”“阿胶膏”等中药膏方和辨证施治的个性化定制膏方;针对儿童体质特征,精心调制“儿童生长贴”“退热贴”“厌食贴”等十余种儿科中医药特色贴敷;开发以“乌梅饮”“养发饮”“润肤饮”“减脂饮”“解酒糖”为代表的一批中药茶饮膏方;发挥中药特色,研制石斛蛋黄、酸枣灵芝、茯苓五仁等药膳月饼,深受市民好评。“老药方”焕发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蚌埠市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根据《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与《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行动方案》,围绕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和基地、加强“北华佗、南新安”安徽中医药文化传承、扩大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中医药科普、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五大模块撑起中医药发展“骨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推进措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联结起高质量发展“脉络”,凝练珠城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标识,打造蚌埠中医药文化知名品牌。 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利用中医药宣传周、中医药文化服务月等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开设宣传栏目、印发宣传资料、会议研讨等方式,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营造关心、支持中医药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举办蚌埠市中医药健康知识竞赛、中药技能大赛等,激励全市中医药人传承中医药经典,弘扬中医药文化,不断探索创新道路,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贡献力量。蚌埠市卫生健康委与市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合作,每月推出一期《健康蚌埠》栏目,设置中医药版块,报道全市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营造“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文化氛围,全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稳步提高。 在背山临水、树木葱茏、环境安谧的张公山湖畔选址建设蚌埠市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建筑面积4000㎡,共有三层,以蚌埠市各类中医药资源为依托,以市中医医院的人才储备、科教实力、医疗资源为基石,集文化宣传、诊疗服务、产业发展为一体,紧密围绕中医药文化主题和特色,积极开展“党建+中医药文化”建设活动,将党建文化与中医中药文化相融合;大力发展茶饮、香囊、膏方等中医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品;以江淮名医工作室、省名中医工作室、博士工作室、政协委员工作室为依托,汇聚名老中医定期坐诊;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草药文化园、中医药疗养区等,展示并种植各类中草药用于研究药性与参观学习,将文化宣传、诊疗服务、产业发展合为一体的同时,系统梳理蚌埠中医药文化遗存,广泛搜集散在民间的中医药文物,发挥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在中医药社会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努力将其打造为中医文化浓郁、展览内容丰富、宣传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基地。 2024年8月份,蚌埠市中医医院被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为中医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红船百年,“医”心向党,新时代赋予了中医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新的责任和使命。蚌埠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国粹精华,创新融合发展,护佑人民健康,用实干汗水答好新时代新征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答卷。 m6米乐官网app登录 上一篇:安徽:“凉资源”成为“热流量” 下一篇:打造特色小镇助推各国旅游多元化(国际视点) |